70年变迁 | 李铁:从没房到有房 从有房到有好房

中国网地产  陶婷  坐标80年代的北京。彼时的京城遍地的筒子楼、四合院,那会的清华大学周边还是一片农田,一眼望去看到的是荒凉无限。在那个一切都有待复苏的年代,风华正茂的李铁来到了北京,并借住在朋友20平米的四合院房间里。

用蜗居来形容李铁当时的住房处境,丝毫不为过。那时的他,未曾料想,许多年后的今天,高层、独栋别墅等房子大行其道,智能化的配套随处可见,新中国住房的变化之大,超出了不仅仅是他,而是那个年代所有人的想象力。

从没房到有房,从“蜗”到家,从稚嫩的青年到首席经济学家,70年风云际会,李铁显然是随着新中国一同成长,并亲历和见证着新中国70年的住房变迁。

“这个变迁太大了”,5月28日,在接受中国网地产专访时,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生于1955年的李铁无限感慨。

那些没房到有房的岁月

70年的时光流转,中国以全新的流动形式出发,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当今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历史跨越世人瞩目。

衣食住行之中,房子对中国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都说它不仅是容身之所,更是家的象征。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草房、瓦房到筒子楼、单元房,再到如今的高层、独栋别墅,住房条件和质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横跨数个年代,今年64岁,现任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的李铁,显然是新中国住房从“蜗”到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5月28日,带着历史记忆,在接受中国网地产专访时,李铁向中国网地产娓娓道来的,是属于他的,也是千百万家庭住房变迁的缩影。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50年代,彼时的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在那个什么都能住,只要有得住的年代,草房成为大部分农民的“窝”;而城市里的住房,上海是弄堂式住宅,而北京则是排子房。

随着时光的滤镜来到60年代,彼时的小土房成为主流的居住环境。小土房面积狭小,每户人家大约20来平米,几家人共用一个厨房。一进门就是一铺火坑,坑上通常的标配是:一领芦苇席子,几床破被褥。

70年代,有无数人在一个叫做筒子楼的建筑里结婚生子。根据资料显示,筒子楼又称为兵营式建筑,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因为长长的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

下班门对门的邻居,上班面对面的同事,一到吃饭时间,楼道里就人声鼎沸、油盐飞溅,这样的场景和生活方式,成为一代人永远的记忆。 

对李铁来说,印象尤为深刻的是80年代。80年代中期,带着满腔的抱负,李铁来到人人向往的北京。那时的城镇居民不流行租房子,也不流行买房,解决住房问题,停留在“等、靠、要”三个字上,北京也不例外。并且,北京常见的除了筒子楼,还有就是传统的四合院。

和现在年轻人没钱买房一样,经济捉襟见肘之下,李铁无奈从朋友那里借了一间房子。那正是一间大约20平米,位于四合院里的东厢房。用蜗居来形容当时的住房环境,丝毫不为过。房间里大抵除了放一张床、一个大衣柜、一张书桌外,再也没有多余的空间。

“整个四合院住着二十多户人家,不仅共用一个水龙头,甚至就用一个公用厕所,还不分男女”,回忆起几十年前的情景,李铁尤是感慨。

文革之后,百废待兴,一切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住房制度亦是如此。“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是那个年代城镇居民解决住房问题的主要方式。

当时的福利分房依据的是:单位的工龄、职称,还有工作年限以及是否是双职工等综合评分。在住房需求旺盛的大环境下,所有人都期盼着单位分房能尽快轮上自己,单位分房的情景更是让李铁至今难忘,“每次分房都是一次激烈的战争,最后弄得精疲力尽,才能拿到自己的福利住房。但那时候没有别的住房渠道,只有如此”。

住房实现量和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新住房时代”正式开始,我国的住房政策出现了分水岭。一方面“福利房”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仍然保留的福利是每月只交上几块钱的房租;另一方面通过房改,把原先分配的“福利房”以及各式各样的自建公房折价转卖给了使用者。

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依赖分房。尽管对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说,分房的历史行将结束,但是对于公务员和国家企事业单位的人来说,还是盼着能够继续享受福利分房的待遇,毕竟那点微薄的工资,相对于买房子的费用,还是杯水车薪。

对于李铁这一代人,分房是依靠资历,但也是按劳所得。80年代后期,由于工作年限达到了要求,李铁分到了第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这是老式的七十年代建的住房,70平米的小三居中,最小的一间,尽管这间房仅仅只有10平米,但李铁很庆幸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

大概有七八年的时间,李铁在蜗居的住房环境中,随着改革开放一同成长。时至今日,再提当年事,李铁却显得风轻云淡:“现在很多年轻人说对住房不满,其实那时没有市场化的购买、租赁住房,仅靠单位分房的时候,住房条件比起现在差得太多太多,连现在的出租屋都赶不上,至少现在你还能租到住房”。

日子虽然煎熬,但又充满着希望。镜头拉回至91年初,为了房子而调换工作,李铁从国务院发展中心调到国家体改委,因为工龄和职务的关系,李铁分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70平米的住房。在拥有三居室里的一间10平米的住房之后,在原来的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撤销的时候,李铁又分到了其中的另一间,等于是三居室里有两间属于了自己。

到了国家体改委,李铁分到了一套一居室40平米的住房,于是将三居室中别人分的住房换了出来,到此时,这套70平米三居室的住房,才真正全部分到了李铁手上。有意思的是,当时换出来的这套住房,给了原来农研室的同事温铁军,而他现在也已经成为了著名的经济学家。“当年为了住房问题,用尽了心思,甚至决定着自己工作单位的选择”,李铁回忆道。

三十多岁,李铁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套小三居,在同龄的和同级别的同事里,他说他颇有成就感。因为,作为那个时候的处级干部,一般的分配标准也就是60平米左右的小两居。多出一间房,尤其是在北京,住房环境一下提升好几个档次。至此,李铁总算是告别了自己的蜗居时代。

风云际会。90年代中期,商品房时代的开启,以住房变迁为典型样本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更开启不可阻挡的全新发展格局。人们居住选择空间越来越大,高层住宅区、复式楼、花园小区,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更甚之,在追求房屋宽敞的同时,还在追求着美观舒适、节能、防风抗震、环保、周边配套完备等,住房的高质量发展时代已然来临。

每每形容新中国成立所带来的变化,总绕不开一个四字成语“翻天覆地”。对李铁来说,在住房变迁的历史长河之中,翻天覆地带来的直观感受,还来自于他的赴国外,以及农村和深圳的多次考察。

那时的内地仍然处于福利分房的状态,分到的房子也相差无几,而彼时的国外住房环境已扶摇直上,不仅配有电梯,楼道门还有密码锁,这样的设施给李铁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因为,对内地的住宅来说,这些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然而,“随着房改的推进,随着新中国的日益强大,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那个时代一下子,跨越到现在这个时代”,李铁感慨不已,“这个变迁太大了”。

随之变迁的还有,社会住房、房价、财产的变化,这种横向对比的巨大差距,尽管曾一度让李铁无所适从,但“发展的结果必然是这样。我们不能因为有了这种不平衡,就否定这种发展机制”,他笃定地说。

同回首,共思量。美国《华尔街日报》有文章说,世界上有群最勤奋的人,他们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下成长的。短短二十多年创造了世界奇迹,把一个几乎最落后的中国变成经济总量世界第二。文章最后还问:“中国还有这么勤奋的人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在新中国70年变迁之中,李铁如诸多勤奋的能人志士一样,见证着、并书写着新中国的奇迹。作为个中翘楚,他的见解显然字字珠玑,言之凿凿。

以下为李铁先生的采访节选:

中国网地产:你跟新中国一起成长,置身其中,有没有什么比较令人深刻的事情?

李铁:住房变迁就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说我们80年代、90年代出国去考察,到发达国家看他们的住房,觉得羡慕得不得了。

我们当时从事农村政策研究工作,亲历农民的致富过程。每次到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的时候心理极不平衡。农村富裕的地区盖别墅是很早的,农民万元户就可以盖别墅,我们在城里头蜗居都谈不上,所以那种心理反差特别大。所以想象不到未来我们会住到什么样的房子。

另一个例子,过去我们去香港,去深圳,他们的楼房有电梯、有楼道门的密码锁等等,对我们来讲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可是现在随着房改,随着整个城镇化的发展,随着整个社会的巨大的变化,我们真的感觉自己很幸运,能从那个时代一下子跨越到现在这个时代。当然这种变化是我们亲身经历的,所以我们会珍惜这种不易,而且感觉很享受。

那时候我们没有横向的差距,几乎都如此,城市人之间差别不是很大。即使是你的领导住房比你也好不到哪去。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社会住房的变化、住房本身和收入之间的变化,房价、财产的变化,横向比之间差距太大。

中国网地产:你觉得造成这些差距那么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李铁:发展的结果必然是这样,因为既然打破了大锅饭机制,取消了福利分房,允许社会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通过改革来进行竞争的激励机制,这种情况下一定会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均衡,也会形成社会收入结构,包括消费结构以及住房结构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是正常的发展过程。

我们不能因为有了这种不平衡,就否定这种发展机制。如果你把所有的激励机制都取消,还是回到大锅饭的话,整个社会全部处于一种贫困的平等状态,这也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事实上也走不回去。

我们都知道那个时代社会和体制对人的压抑和现在完全不同了。我们曾经经历的社会发展、改革最重要的成果还是把各个方面最有能力、最有潜力的人的能量发挥出来,才能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所以即使存在着不平衡,还是需要每个人努力,来创造更多的收益,来改善自己的生存、居住状况。国家也会采取一些方式来解决中低收入人口面临的问题和压力,解决不公平和减少社会分配收入差距的问题。这也是市场经济必然带来的结果。

中国网地产: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大家为什么都关注房价?为什么都买房子?

李铁:因为大多数的人都是中低收入人口,有的还没有户口,所以特别希望在城市比如北京买到便宜一些的房子,但符合这些人预期的住房在城市里没有。由于种种原因,城市管理者没有通过在更大范围空间来调整住房的供求关系,没有及时通过各种手段,发挥主城区周边近郊区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调节作用,在那些地方提供满足中低收入人口的住房。

第二,无论从家族财产的传承,到农村房地产的土地纠纷,大部分都来源于住房,这也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因而大家对住房的关注程度远高于其它国家。

第三,房子是一个既定的资产,从长期来看,这个资产有一定的增值预期。购买住房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讲,是一个最稳定的保值的财产。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改善,它们改善了,教育、医疗也随之改善,住房也会增值。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华房产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为美好而来丨以匠人精神和理想情怀为引领,创造美好生活
下一篇:楼面价6940元/平!荣安地产摘地,合景泰富挤进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