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孤岛”式服务:开放银行路还有多远

  本报记者 周萃

  “金融服务无处不在,就是不在点”,美国知名银行创新教父布莱特·金(Brett King)在其所著的《银行4.0》中写下的这句话,正在成为现实。

  今天,越来越多的客户已经习惯了点进A,选好心仪的商品或者服务,然后直接支付或选择分期付款。银行将自己的API嵌入合作伙伴平台中,用户不需要再跳转到银行APP或网站去完成支付或其他金融行为,金融服务被无缝嵌入消费场景之中,这就是“开放银行”的初级阶段。

  自浦发银行去年7月推出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以来,“开放银行”概念在国内迅速升温。开放银行事实上并不完全是一个全新业态,而是过去几年务场景化发展的自然延续。

  开放银行代表着银行的未来。开放银行之下,银行将加快把自身、服务以及科技能力等与合作平台、场景嵌入融合,与掌握用户资源的合作伙伴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或其他业务功能,为用户提供更易触达、更易使用的“无感”金融服务。

  开放银行建设提速

  开放银行不是单纯的产品或技术改造,而是对银行整体价值链的重构和商业模式的重塑。

  从银行提供服务的方式来讲,银行业发展至少经历了四个阶段:立足于网点服务的银行1.0阶段;自助银行为主的银行2.0阶段;基于互联网银行服务的银行3.0阶段;开放银行则是银行4.0的起点。

  “银行服务的提供不再以银行网点的形式提供,而是把银行服务隐藏到人们的生活场景之中,打造‘无所不在’的全新银行业务模式,实现‘客户在哪,银行服务即在哪’。” 中关村研究院院长刘勇认为。

  顺应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开放银行实践的步伐正在明显提速。

  2017年,以华瑞银行、新网银行、微众银行为代表的首先布局,成为开放银行先行实践者。以微众银行为例,该行一方面连接了诸多中小型金融机构提供联合贷款,另一方面连接了多家O2O生活服务平台,将其金融产品嵌入不同的服务场景中。此外,微众银行还推出了“微动力”开放平台,将线上和服务封装到SDK(软件开发包)中,直接集成到合作伙伴的移动银行APP里;通过应用软件包的嵌入,中小银行的用户能够在其银行APP上体验到微众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及服务。

  2018年,被看作是国内银行业的“开放银行”元年,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纷纷加快脚步,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未雨绸缪,先后对外发布开放银行相关产品平台或发展规划。

  其中,浦发银行在2018年7月推出业内首个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将通过API架构驱动,将场景金融融入互联网生态,围绕客户需求和体验,形成即想即用的跨界服务。

  全面实施e-ICBC3.0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并在其中表示,将借助具备“嵌入场景、输出金融”特征的API开放平台、聚合优势线上金融产品和功能的聚富通平台,来加强重点行业场景建设。则宣称将基于云搭建开放银行服务平台,通过标准、高效的方式,把金融服务、数据服务嵌入第三方,将银行业务扩展到社会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

  招商银行App7.0、掌上生活App7.0,开始支持非卡用户注册手机号、绑定多家,打破了封闭账户体系,转向开放用户体系。在打造开放式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上,招行通过API、H5和APP跳转等连接方式,实现了金融与生活场景的连接。

  融入场景、融入生态、开放协同,将成为未来银行开展金融服务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吃喝玩乐、还是衣食住行,金融服务正在试图悄无声息地融入到各个场景,通过开放模式扩大自己服务范围、触达更多的长尾人群。

  金融服务无缝融入场景

  打造开放银行,是一个战略级而非战术级的任务。在获客、运营、风控、科技、组织、文化等各个方面,银行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造和升级。

  对于开放银行的建设,业内专家认为,应当从需求端(合作方场景)而非供给端(银行既有产品和服务)入手,银行应当改变传统“孤岛”式服务方式,从线上化开始向各个场景融入。

  从目前来看,开放银行建设大概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是自建,商业银行借助应用程序包构建大型平台以及附着于其上的商业生态系统;二是投资,商业银行通过投资并购金融科技公司、参股商业生态公司,建设平台以及商业生态系统;三是合作,商业银行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提供支付功能、信贷支持等方式与相关合作方合作建设平台或者商业生态系统。

  以招商银行为例,2018年底该行“招商银行”“掌上生活”两大APP分别已有27%和44%的流量来自非金融服务。自建场景和外拓场景已初见成效,两大APP已有15个MAU(月活跃用户人数)超千万人的自建场景,还初步搭建了包括地铁、公交、停车场等便民出行类场景的用户生态体系。

  又如浦发银行搭建的API Bank模式下,用户可直接打开旅游APP登录,订购旅游产品,直接提交财产证明、签证、酒店、外币现钞需求,只需3分钟,无需重复输入目的地或者货币种类,无需开通手机银行,即可轻松享受银行的场景化服务。

  开放银行的两个关键要素是“平台化”和“数据化”。不管采用哪种模式建设开放银行,银行都需要将自己的金融服务渗透到客户需求金融服务的场景中,不断强化自身的金融数字化能力,积极将自己的服务能力输出,输出给合作伙伴、输出给同业,让参与各方都得到利益。赋能给合作伙伴、同业的同时,银行也会在其中获得自身发展的空间。

  “实际上,无论银行采取何种技术路径,开放银行的发展,都意味着银行服务的主场景逐渐远离自身的熟悉范围,向消费者的生活、生产和经营聚集。” 光大银行部总经理杨兵兵认为。

  不确定性与挑战

  开放银行是中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当前开放银行发展已进入深水区,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有充分认识。

  业内专家认为,开放银行能不能实施,关键在于银行技术的升级改造、对信息主体的身份验证、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它们都是发展面临的挑战。

  “开放银行使得业务风险敞口更多,拉长了整个风险管理的链条。因此,风险洼地的效应也会更加凸显。例如,数据泄露、、合作方欺诈等新型风险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猝不及防地发生。”杨兵兵认为。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认为,开放银行商业价值有待验证。开放银行平台建设需要强大的技术能力支撑,大量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开放银行如何将平台能力变现,从目前践行开放银行理念的银行实践来看,尚未形成一个清晰的模式。

  开放银行的定义和边界也不清晰。比如,开放银行连接银行与机构,涉及到服务提供方、技术实施方、交易发起方等众多主体,各方参与者在其中的角色和职责是什么;在多方主体获取数据的前提下,该数据的所有权归属何方,其他参与方采集、开发、利用该数据的边界和规则为何……

  业内专家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确定开放的界限,既需要监管层在顶层设计上制定相关标准,也需要银行自身进行资源整合,打破条块化管理,建立数据安全保护机制,明确风险责任边界。

  “针对不同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同种类的金融业务,设置开放银行的服务红线,明确允许开放的信息接口类型、服务范围等关键要素。” 杨兵兵认为。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华房产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证监会:科创板一定会很成功!
下一篇:税务总局36个督查组分赴各地摸查减税降费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