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 让课本知识“活”起来

  东四胡同博物馆里的老爷爷志愿者

  近一个月的寒假时光,让此前未能成行的“万里旅程”变为可能。记者了解到,不少学校借此机会,带领学生们用脚步丈量土地,亲自感悟祖国壮美及大好河山,让孩子们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到实景中活起来。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的孩子们组成几个小分队,在这个假期奔赴京外。其中18级“1+3”实验班的同学们来到了贵州,领略黄果树瀑布的壮观,一睹大国重器“天眼”的真容……不过,这是一场带着任务的参观,比如早在到达瀑布之前,老师们就已经从化学、地理的角度向学生们介绍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生物因素以及喀斯特分类,让孩子们在参观游览前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高一年级的学生则前往湖南,在这个“近代中国产生人才最多的省份”,探索古今文人的诗意境界;高二年级南下苏杭,感悟园林建筑之美,体验未来的智能时代。

  北京市文汇中学初一、初二的学生们近日开启了“三峡研学”,前往宜昌、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白帝城等地,在如画的风景里重温郦道元的《三峡》、聆听旧日战事、缅怀爱国诗人屈原、体验土家族的婚嫁风俗、实地参观巴楚文化“活化石”吊脚楼……据介绍,此次研学涵盖了语文、历史、地理等6科知识,老师们把教室搬到了室外,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并感受祖国文化。

  北京第十四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则奔赴江苏宜兴及周边城市,到中国陶瓷博物馆感受匠人巧手,在东坡书院领略一代文豪的为人、为学、为世之道,自己动手制作创意紫砂,让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身上自然生发。

  据了解,教育部等11部门此前曾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中小学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学校要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并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记者 牛伟坤)

  相关新闻

  大学生用脚步“丈量”北京胡同

  “胡同最迷人的一点在于,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真实的烟火气。虽然调研才刚开始,但我们已经接触到了最真实的胡同生活,并被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所打动。”昨天下午,在东四胡同博物馆里,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冯如学院的大一学生穆雨晨和李为向记者分享了他们的寒假收获。

  这个寒假,穆雨晨和李为两人决定调研北京的胡同文化:走访北京城里的大小胡同及相关博物馆,探索北京胡同文化的历史及胡同生活的现状。目前,他们已经走访了东城区南锣鼓巷到西四一段的十几条胡同、三个大杂院以及东四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

  “我俩都是从小在北京长大的,都十分热爱北京这座城市以及它蕴含的文化。”穆雨晨告诉记者,由于两人都没有在胡同里居住过,他们将目光聚焦在胡同居民的真实生活上,从居民的视角观察胡同的方方面面,解读胡同文化。调研的第一天,小穆和小李从南锣鼓巷出发,一路上经过帽儿胡同、百花深处胡同等十几条胡同,最终在西四结束一天的行程。“胡同口的石凳上,几位老爷爷互相搀扶着坐下,以棋会友;胡同深处的小卖部里,店主主动帮老奶奶装好东西,把她送到门口……胡同里街坊邻居的关系很和谐,人们大都相熟,经常互相帮助。”她说。同时,两人还会重点关注街坊邻里居住大杂院的不便、胡同作为旅游景点给周边居民带来的影响等问题。

  昨天,在东四胡同博物馆的第三进展厅里,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者吸引了不少观展者。他是一名博物馆讲解员,虽年逾八旬,但他讲解时仍神采奕奕、旁征博引,不时为观众拓展一些历史知识。穆雨晨说:“我们和老人聊天得知,老人家祖辈居住在北京的胡同,对北京胡同有着深厚的情感,他的父辈还曾在动荡时期保护了北京古建筑的资料。”如今,尽管老人已搬去楼房居住,仍难以割舍这份情怀,在胡同博物馆做起了志愿讲解员,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给游客们听,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老北京的传统文化。

  “从老爷爷到青少年讲解员,一代代人薪火相传,守护着以胡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并且竭尽所能将其发扬光大。”在小穆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情怀,更是每个北京人、中国人的责任。她说,她和同伴李为也打算在博物馆报名,希望能成为像老爷爷一样的讲解员,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向更多人宣扬传统文化。(记者 李祺瑶)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华房产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南京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学
下一篇:多地教育部门下发寒假通知 为中小学生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