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和林:Facebook发布Libra 新一轮货币战争即将到来?

  作者:知名青年经济学者,著名财经评论员 盘和林   

  日前,Facebook宣布将推出加密货币Libra,引起世界金融体系的极大关注,对此各国监管机构意见不一。英法德表示,出于隐私和金融安全的考虑会对Facebook加密货币进行监管,而主席鲍威尔对此持乐观态度,指出以Libra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或将取代传统货币。

  据悉,Facebook加密货币Libra从研发到诞生一直同美联储保持沟通,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调查。未来以Libra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是否会接替国际货币地位,渗透全球经济把控金融命脉,使美国继续享受国际货币霸权的超级红利引人深思。从国家层面来看,数字货币的合法化及普及是否意味着新一轮货币战争硝烟已起?我国又该如何进行战略应对提升未来数字货币的国际竞争力和金融货币话语权?

  与不同,Libra克服过度虚拟的弊端,以银行储备、短期政府证券等真实资产作为后盾。Libra既保留了加密货币的去中心化原则,又拥有支撑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价值基础,在支付和转账方面更加稳定,也具备了未来充当国际加密货币而被广泛接受的权威性基础。在Visa等支付巨头的支持下,Libra有望服务数十亿互联网用户,甚至能够实现为没有银行账户的人提供金融服务。

  追本溯源,人类货币的历史经历了以物易物、商品货币、纸币、电子货币,再到今天的数字货币。作为社会普遍认同价值的代表,商品货币应具有相对稀缺、容易辨认、可分离、能够等价交换、易携带等特征。而纸币和电子货币等价值符号则是市场发展的社会产物,是货币成熟应用的自然表现。支撑其交换价值的必要因素即为发行单位的权威性。中央集权制下的纸币印发能够提供稳定、可预测的货币供应,维持经济增长和长期稳定。也就是说,价值符号的广泛流通关键在于发行权利不可撼动的威信力和影响力,而这种权利与政治权力息息相关。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美元同金本位制的分离,与纸币不再等值。纸币作为一种承诺凭证,与商品价值的缺口越拉越大,主权债务和赤字开支随之诞生,通货膨胀也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必然产物。与此同时,社会在实际运行中赋予了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并使得其中的金融风险在更长链条和更广范围内累积。在基本的准备金制度下,银行将存款多次转贷,以账户数字背后的偿付承诺作为支撑创造和贷出电子货币。这种以银行和借贷链条中债务人的偿付能力为基础的信用交易系统大大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乘数效应,最终的泡沫破灭会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下蔓延至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

  相比之下,数字货币能够借助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同时打破所有政府对货币供应的控制,作为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为金融危机提供处方。数字货币的中立性如同科学和数学的基本真理,公开透明且独立存在。以比特币为例,其实质为源代码开放的共享代码,提供名为的入口,通过互联网创造出 全球性的支付网络。比特币的账本即为区块链,作为公共分布式数据库不被任何个人所控制,并能够实现信息的安全同步共享。与此同时,比特币的内置设计中,每四年将生产量减半,确保了可控的透明稀缺性,最终将比特币总数限制到2100万枚。

  同样坚持去中心化原则的Libra,克服了比特币过度虚拟的弊端,以真实资产作为后盾,拥有支撑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价值基础,从而使得货币本身在一级市场发行具有权威性和以大众利益为基础的公利性。笔者认为,Facebook虽然不代表国家权威机构,但很可能作为美联储推行数字货币的平台载体,以资产为基础本身决定了Libra拥有支撑其广泛流通和认可的权威性,而不会沦为被早期开发者大量挖掘待价而沽的私人利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时代的到来,“数字化生态”大势所趋,未来数字货币或将是现实的必然选择。倘若“稳定币”真的成为传统货币的广泛替代品,银行现有的商业模式及整个经济运行必然面临诸多挑战。据悉,法国正在设立专门机构,研究中央银行如何确保加密货币的监管安全。

  窃以为,无论美联储是否试图联手Facebook将美国国际货币霸权延伸到未来的数字货币时代,面对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都应积极拥抱变化,审慎预测防控风险,通过开展数字货币研究、系统开发和生态建设,对潜在的新一轮货币战争做好充分的战略准备。

  不过,Libra的命运究竟怎样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虚拟货币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金融安全、主权货币。所以,网上有言论称,Facebook用数字货币降维打击腾讯,这些都言之过早,毕竟各国很大概率上不会让Libra处于“主权”监管之外。

  本文由平台/作者授权金融界网站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如果您有干货观点或文章,愿意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最权威最专业的参考意见。无论您是权威专家、财经评论家还是智库机构,我们都欢迎您积极踊跃投稿,入驻金融界网站名家专栏。
邮箱地址:mingjia@jrj.com.cn,咨询电话: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华房产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上一篇:上半年国企改革“发令枪”声声,你感受到“加速度”了吗?
下一篇:香港各大政团社团一致谴责激进示威者围堵香港中联办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