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古代伟大航海家,许多人会联想到明代下西洋的郑和,或者会想起意大利人哥伦布。但比他们更早的,是元代的江西南昌人汪大渊。
由国宝李渡万寿宫知味轩和江西鸿儒文化院联合打造的“江西故事会”9月5日迎来了第二期,江西开放大学副教授、历史文化专家汪红亮老师为我们精彩讲述了伟大的民间航海家汪大渊和江右商帮的故事。
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的发现,将中国白酒的历史推移到元代中期。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在于,不仅将中国白酒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多年,而且表明宋元明时期江西物产的富饶及江西百姓所具有创新创造的精神。这一经济基础和精神特征,促使了元代的汪大渊在毫无官方背景和政府资助的情况下,两次远涉重洋,探索未知世界。
元代中期,汪大渊出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殷实家庭。因自小聪颖好学,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并根据《论语·泰伯》中“焕乎,其有文章”一句,为他取字“焕章”,与他名字“大渊”结合起来,就是希望他长大后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功业文章都能照耀后世的人。而大渊也胸怀大志,想学西汉时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既懂诗书,又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的有识之士。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小年纪的大渊到了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那些他从未见过的、各种肤色、说着各种语言的外国人,还有港口停泊的各种奇形怪状的船只,都让他感到十分新奇。而他零星听来的各国各地的奇风异俗,更让他心向往之。在他20岁的时候,他终于有机会搭上泉州的一只商船,出海远游了。从此,他实现了少年时的“行万里路”的理想,踏上了数万里鲸波浩渺的海路。
汪大渊两次远洋的航迹遍及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印度洋和地中海,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每到一处,汪大渊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并以写诗的方式记载当地的山川、土俗、风景、物产,保存下第一手资料和最初的感想。远航回国后,他便着手把两次航海所看到的各国社会经济、奇风异俗记录下来,后整理成书《岛夷志略》。
《岛夷志略》里出现的亚、非、澳各洲的国名和地名达220余个,涉及到90余个国家的山川险要、方域疆土、物品贸易和民情风俗,地理范围包括东南亚、南亚、西亚以至东非广大地区,这不但在当时,即使是在后世,都是很少见的。因此,《岛夷志略》是研究元代的海外贸易、中外关系及这一时期亚、非地区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
《岛夷志略》创造了多个第一:它是目前发现的第一次记录台 湾属于中国的文献;是世界上第一部描述澳洲的著作;它还是第一次记载新加坡华人生活的文献。汪大渊以两次艰难的远航和一本充满创新的著作,彪炳史册。
在汪大渊之后,中国又出现了一个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但他比郑和更伟大的是,他不是秉承皇帝的旨意去远航,也没有朝廷庞大的资金作为后盾,完全是因为个人爱好,自己筹措资金,面对凶猛的海流、变幻的潮汛、险恶的天气、无情的海盗,勇往直前,不屈不挠。正是这种勇于探索、不怕牺牲的精神,成就了他伟大的航海生涯,成为目前所知的中国航海第一人。与此相比,西方的哥伦布航海,比汪大渊晚了近200年。
汪大渊两次航海成功不是孤立和偶然的。虽然没有确切证据,但他很可能是坐江西商人的商船到泉州并出海航行的。宋元时期,江西成为全国经济文化发达之区,景德镇的瓷器“衣被天下”,成为西方贵族争相追捧的奢侈品。景德镇瓷商则往往远涉重洋,出海贸易,海上丝绸之路上运送的商品有大量的景德镇瓷器,因此,有人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应该被称为海上丝瓷之路。汪大渊的经历,是江右商帮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和不畏艰险、奋力开拓的闯荡精神的生动体现。而在明清时代,随着移民大潮的兴起,受经商风气熏染的江西移民,所到之处,即通过工、商谋生,产生了一支可与徽商、晋商相比肩的经商大军,被称为“江右商帮”。江西会馆万寿宫遍天下,既是江右商帮实力的体现,也是江西商人勇往直前、奋力开拓的凝固载体。(世敏)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华房产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