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恩,1979年出生,中(国)新(加坡)文化使者,职业艺术家,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在1998年-2002年求学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著名艺术家赵无极、常青和何红舟。谭恩3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水墨画,自此开始逐渐积累艺术的创作经验。
谭恩9岁的水墨画
多年来,他孜孜不倦地对古今中外各类大师图式的研究和消化,在日常生活中阅读的大量图像,形成了庞大的数据库。
谭恩 《云端之上》布面油画 300×100cm×7 2013
在2018年以后,谭恩开始在画布中塑造多个位面的探索,其中一个发展方向,是他通过遮盖,重新塑造新世界。他用罩染和直接画法描绘了概念的风景和一些写实的动物形象,用亮色覆盖住了一部分原来的画面,用灰色包边,营造了洞窟往外窥探世界的感觉,也用灰色构筑了不规则的几何形体,呈现了多个时空并存的格局。减去的空间和细节反而让作品的重点和亮点更加突出,不同色块之间的差别被拉大,形成了不同的小世界。弥漫在其中的亮色以及不同维度出现的几何体,则成为了各个色块世界的连接点,让观者畅想每一个部分曾经的联系,由此又带来了穿越不同世界的视觉心理体验。
谭恩作品《位面的共生》系列 布面油画 40×50cm 2021
《行走在消逝中》是2019年谭恩的作品,整幅作品延续了谭恩的艺术创作理念。在这幅作品中,我看到了一千多年之前流传在西域的洞窟壁画中碎片化的山、水、树、石的残影,像是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互相叠加、剥落,又继续书写,在破坏中又不断地轮回新生。作品中右侧有一个黑色的人影,似乎是时间的女神,以人们不可见的方式,默默地行走在不同的时空当中。这张作品讨论了从任意一个时间点上的“此在”,探索曾经的“存在”,突出了时间的绵延,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思辨性,讨论的是一个人类文化共同的思 想主题,深邃、大气、又充满历史的厚重感。
谭恩 《行走在消逝中》 布面油画 90×120cm 2019
不管是营造多个位面的世界,还是之后的遮盖与重塑新的世界,这都是谭恩对宇宙和时空的理解。这与当下空间科技的思潮与绵延几千年的神话、传说都有着呼应的联系。为了方便总结他这一阶段的探索,我还是用传统的艺术史思维,给他的这种思 想赋予一个概念——我称之为“位面主义”。
谭恩 《位面的穿越》布面油画 300×200cm 2018
在谭恩“位面主义”的作品中,每一个位面都有不同的事物,有着各自的特性,让人引申出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能让人跳出原来的小世界,联想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同一张作品中,各种位面集合了不同的世界,它们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色块与线条是每个位面的连接点,而每个位面都是一个独立的宇宙,有着它自己的视觉法则。谭恩用扁平化的表现手法让这些不同位面的世界,全部压缩在一张画布上,跳出了“二维平面展现三维空间”传统的写实观念,也跳出了单一时空框架下的“表现主义”手法。
谭恩《传说·希望之光》布面油画 300×200cm 2017
如果说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强调的是强调“时空切片”的连续性,表达在一个画布中某些事物的多个视点,那“位面主义”则更强调时间的绵延,表达不同位面的宏大-微观宇宙,以及在此穿越的精神体验。但画布有限,宇宙无限,如何用有限博弈无限?谭恩在作品中给出的答案是——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拓展位面,提炼原型,创造共知。
谭恩作品《位面的共生》系列 布面油画 40×50cm 2021
谭恩通过幼年对国画、书法的实践,对大师的研究和图式的消化,日常生活中大量图像的阅读,形成了庞大的数据库,再而归纳出各种事物的“原型”。用剪影、扁平化、概念化的图式,替代“写实”的单一指向性,突出事物的共性。此时,谭恩的“共知”视觉体系已陆续建立起来了。我们能在谭恩的这个体系中,抓取画面的各种元素,与各自经验中的图像产生叙事性的联动。这些“原型”是人类最深层,最普遍,最恒久的精神图像:内容从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云雨雷电、到人与万物生灵,从洞窟岩画、山海经、神话传说、宗教壁画、现代当代艺术,一直延伸到未来。长期以来,谭恩一直关注原始艺术和各民族神话传说故事和图式,将这些图式用自己的方式加以提炼,形成“原型”,这是从远古人类就能表现的,绵延至今的视觉表达方式。他的作品带来群体的“共知”力量,只要稍加关键词引导,就能跳出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认知障碍,进入到人类共同的感知领域内,被更多人捕捉,并与自身文化语境发生共鸣的审美体验。这就是他“位面主义”作品中,能够以有限表达无限的“共知”视觉体系。
谭恩作品《位面的共生》系列 布面油画 50×40cm 2021
从根本上说,艺术史上创造出来的图像,都是各种各样的“共知”视觉体系。从素描的排线,油画的笔法、刀法,到国画的白描、皴法、水法、墨法,所表达内容,如静物风景、山水树石等所见之物,是对万物呈现方式的各种再造,也是艺术家情感和思 想的表达。这种“再造”和“表达”对于绘画而言,用的是笔、墨、纸、画布、颜料等工具,而非事物本身的物质。一个一个艺术史中存在的风格、流派、运动,其实就是不同的“共知”体系被语言简化出来的概念。在这个层面上,将谭恩的作品概括成“位面主义”,是更好地让人对他的作品产生直观的理解,也便于后续的传播和讨论。
在谭恩自己建立的这个体系之下,不用害怕创作的枯竭,因为他已经将线性的创作阶段,拉平成立体的、可供穿越的平行世界。通常,线性的艺术创作发展逻辑指的是:了解过去→了解自我→找到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作品影响更多的后人。还是离不开“过去→现在→未来”的框架:
而在谭恩的实际创作中,他不拘泥于过去、现在已经创作的图式,在原来的作品中不断地修改和探索,从材料、技法、到图式上吸取更多的营养。这种创作的逻辑更多是三个可供穿越的平行世界,因此能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驱动力。
艺术史通常都是用线性的思维框架,按照时间发展的脉络,筛选出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作品。这样能在宏观的角度,了解艺术关键的时间节点,也有利于判断某个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地位。“流派”和“风格”也成为了让人迅速识别的标签,用以概括某类艺术作品的文化精神。但对于谭恩的创作而言,用已经存在的“风格”和“流派”等词汇,并不适合评论他当前的创作。因为这些评价体系,已经无法体现他作品的“个性”了。因此,我个人对他这一阶段的创作,提出了“位面主义”的概念。
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张口主义,闭口学派,张口运动,闭口风格的时代了,但我还是希望暂时用一个“位面主义”的框架,概括出谭恩这一阶段的艺术思 想,可能不一定准确,或许还有画地为牢之嫌,但为的是更好地传播和被人理解。当我们回看艺术史,作为当下艺术可能性的一种探索,谭恩和他“位面主义”的大方向只是他创作的一个开头。相信未来他会跳出绘画的范畴,到更广阔的表现媒介上,展示自己的艺术思想。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华房产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